周行己:《浮沚集》八卷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浙江)人。宋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字,出知清樂縣。鄉人稱為周博士。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浮沚集》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周行己詩 【 二條】 周博士集 【 十六條】
以上共十八條,館臣漏輯者三條。
次邢元輔知府韻
其一
飄零南北道,秪為草堂留。佳句堪排悶,端居正復愁。何年尋舊壑,無路借前籌。擬訪乘槎客,真仙不可求。
其二
高齋連大廈,安隱客心舒。每發難逢笑,時翻未見書。艱難恩意重,零落舊游疏。欲買西河地,終焉此荷鋤。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九「府」字韻,頁十七下引「周行己詩」。(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祭二十叔文
水部仕唐,官于平陽。中更五季,混亂八荒。藝祖受命,統臨萬方。屯田自衢,乃還故鄉。年尚童稚,其歸母將。四海初定,俗罕簪裳。起家刀筆,恭靖敦良。始教子書,人知義方。校理決科,于家有光。閱今五世,其德彌芳。仕亦未艾,處亦有常。里居僑寓,千指五房。皆幸飽燠,無或流亡。惟後之大,匪流之長。永嘉三祖,五位最昌。三一四三,五五同堂。八父既逝,叔少且強。惟吾叔父,吾父之行。吾父既歿,叔父惟 【 藏】 【 臧】 。今又逝矣,念其可忘。連體共氣,一安百康。豈有疏戚,莫不痛傷。纍纍諸孤,將誰之望。覬從父祖,降家百祥。孝心惟微,德報惟彰。哀今弗見,涕零其瀼。薄奠侑之,傒其來饗。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二十五上引「周博士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張守:《毘陵集》十六卷
張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晉陵(江蘇)人。宋崇寧元年(一一○二)進士。官監察御史、宣德郎。建炎中除起居郎,兼直學院士,遷御史中丞,兼權樞密院事。後徙紹興府。卒謚文靖。《宋史》卷三七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毘陵集》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張守詩 【 三條】 張守毘陵集 【 四十四條】
《溫公傳家集》引 【 一條】
以上共四十八條,館臣漏輯者十四條。
席大光邀同賦墨梅花(顏博士畫)六首
其一
鏤冰雪賦精神,不受丹青一點塵。施粉故應嫌太白,謾憑水墨見天真。
其二
騷人洗硯試松煙,造化鑪錘貯筆端。春破南枝入詩眼,句成秪許畫中看。
其三
笑揮墨妙當鉛筆,真是天然玉雪花。月冷霜清春不管,一枝寒影墮溪斜。
其四
墨白何妨俗眼疑,寫真妙處足天機。橫斜疏影黃昏月,貌盡西湖處士詩。
其五
墨竹文翁舊寫真,墨梅顏子更超羣。我家幸有篔簹谷,乞取冰姿伴此君。
其六
故園雪樹想彫零,向毫端見典刑。夢破江南愁絕處,前村煙迥雨冥冥。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三下引「張守毗陵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 退老堂】
其一
大老歸周慶有源,中興吾宋屬雲孫。五龍夾日三辰正,一虎當溪百獸奔。何事雲山遽招隱,向東金鼎厭調元。追鋒早晚求黃髮,三徑還荒靖節園。
其二
聞健抽身向急流,海邊蹔艤濟川舟。功存社稷推元老,人向漁樵認故侯。綠野江山供笑傲,赤松儔侶伴淹留。閒棋野酌懷疇昔,清夢時追杖履遊。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八「堂」字韻,頁七下引「張守詩」。(影印本第七十冊)】
賀秦左相除太師啟
伏審疇庸元弼,正位師臣。寵疏兩國之封,巍冠羣公之表。四方瞻聳,萬口驩呼。共惟某官忱誠足以格天,敦厚足以鎮物。立奇節於多艱之始,結異眷於中興之辰。早激孤忠,固捨生而取義;晚熙大政,復遭變而知權。謀猷入告而聖主仰成,精神折衝而敵國退聽。可屬大事,陋周勃之少文;坐止訛言,本王商之多質。既獲和戎之利,遂臻偃革之期。固陵復土,而燕在天之靈;長樂還宮,而酬陟屺之望。勳煥鼎鐘之勒,榮紆袞繡之褒。默銷黃口之浮言,率歸輿誦;復見黑頭之盛事,敻掩前聞。更申帶礪之盟,永作巖廊之鎮。某久叨契好,不替初終。得請真祠,脫沉痾於垂死;偷安故里,瞻盛典於餘年。永懷埏埴之私,莫綴搢紳之賀。喜而不寐,言之無文。
【 《永樂大典》卷九百十七「師」字韻,頁七下引「張守毗陵集」。(影印本第十一冊)】
乞蠲減月樁劄子
契勘本路州軍,自金人蹂踐之後,饑饉相因,盜賊羣起,公私匱竭,不比他路。今月樁之數,雖累蒙蠲減,而洪州撫州尚自偏重。訪聞撫州昨隸江東,遂兼認兩路之數。洪州贍養申統制、安撫大使司丘贇下,撥到親兵所費四千餘貫,亦係月樁。通計一月,實合管認發錢一萬八千八百餘貫。本州將諸縣裏外極力收簇,不過得錢九千餘貫。其八千九百餘貫,未有可以那撥去處。朝廷及宣諭司不見得申統制及親兵一項,只作一萬四千貫定數。況岳太尉軍前並申統制親兵寨,皆係軍兵計日指準,不可稍有欠闕。伏望朝廷指揮,將本路月樁錢再賜詳酌,蠲減數目。或將撫州江東路錢除豁,將洪州錢再行減數,與撫州均認。庶幾尚可收簇,不致闕誤。
【 《永樂大典》卷六千五百二十四「樁」字韻,頁十三下引「張守毗陵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冊)】
論軍兵老小劄子
臣伏見比年敵人犯順,將士畏怯,望風奔潰。破殘州縣,易於拉朽。忠臣義士之所憤歎,而敵人之所竊笑也。臣嘗求其故,不過驕惰而已。今每出師,則水舟陸車,累累隨行,謂之老小,其實皆婦女。故師之數,婦女必倍之。弊日以滋,古所未有。以故所居則求寬潔,所食則求豐美,所用則求美餘。一有不足,則冒法抵禁,劇於寇盜。責其用命禦敵,奮勇立功,其亦難矣。夫為將領者,固正身率下,與士卒同辛苦,往往亦以婢妾歌舞而自隨。故上為一,下為二。上下相蒙,無復忌憚。今者陛下屏遠嬪御,以馬上治天下,駐蹕建康。深戒既覆之車,一新舊染之俗。前日之弊,理宜痛懲。臣愚欲乞應軍人家口,遇出軍日,並不得隨行,各就本寨居止。官司常加存恤,修治舍屋,量添口食。如有軍人及將校使臣,輒將帶婦女老小隨軍並行,軍法本轄將校使臣失覺察,減一等科罪。主將身自違犯,令御營使司及御史臺覺察彈奏,重賜施行。庶幾將士忘家徇國,或能立功以革舊弊。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七上引「張守毗陵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論宰臣不當親自揀兵劄子
臣聞宰相呂頤浩連日出城,親自揀閱見在軍兵。臣以謂艱難之日,大臣固當不擇劇易。但宰相親自揀兵,不惟國體有傷,兼連日在外,亦恐機務停壅。欲望睿慈,止差御營統制官前去。或欲慎重,則令御營副使並參贊官同去。而宰相或只出城,略一按閱指畫而歸,則於體為得。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韻,頁十七下引「張守毗陵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冊)】
車駕經由常州乞上殿劄子
臣恭聞警蹕時巡,經由常州。臣乍違天陛,竊願一瞻穆穆之光,少慰犬馬戀軒之誠。伏望睿慈,許臣候御舟艤泊,上殿一次。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九百二十九「宋」字韻,頁二十二上引「張守毗陵集」。(藏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
乞宣取司馬溫公文集劄子
臣伏見本路提刑司近得《司馬光文集》,鏤板已畢。緣光初被遇神祖,為臺諫侍從,啟沃居多。所上章疏,具載《文集》。臣嘗竊觀其議論忠厚正直,深有補於治道。恭惟陛下聖德日躋,而學不厭。臣愚竊意可以仰資乙夜之觀。欲望聖慈,下提刑司宣取,仍乞以副本藏之秘閣。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六「集」字韻,頁六下《溫公傳家集》引「毗陵張守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 冊)】
汪藻:《浮溪集》三十六卷
汪藻,字彥章。饒州德興(江西)人。宋元豐二年(一○七九)生。崇寧二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兵部侍郎,拜翰林學士。後以顯謨閣學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徙宣州。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卒。封新安郡侯。《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浮溪集》三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汪彥章詩 【 五條】 汪藻浮溪集 【 五十三條】 《江州志》引 【 一條】
《蘇魏公集》引 【 一條】 《播芳大全集》引 【 十條】
共七十條,館臣漏輯者十七條。
【 退老堂】
其一
心如金石氣如虹,整頓乾坤指顧中。挽去暫成調鼎事,歸來還作釣璜翁。東山勝踐今人見,西洛耆年幾客同。圯上一編渾未用,赤松那得便從公。
其二
我公英爽笑(月翟)仙,來占東南古洞天。幾度傾身安社稷,一朝袖手向林泉。長勞海內簪纓望,小作山中杖屨緣。謾使吴兒生意氣,涼臺燠館記他年。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八「堂」字韻,頁七下引「汪彥章詩」。(影印本第七十冊)】
宿招賢館
兒時客衢州,嘗過招賢館。主人敬愛客,置驛極安便。堂前花作屏,堂後竹成楥。人來銅步嶺,路異玉山縣。回頭四十載,興廢眼中見。重尋舊館盟,井逕無復辨。沉吟茂林缺,悵望佳石轉。道逢里監門,歎我曾識面。白頭相勞苦,語已涕雙泫。破屋為少留,天寒雨如。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八上引「汪藻浮溪集」。(影印本第一百一十五冊)】
盡心堂為張丞相題
道林岳麓天下無,下有萬頃之重湖。羣山奇變水清瀉,紫氣合沓來中區。張公扶持宇宙了,天與此境為公娛。煙雲融几席上,幻出百態供朝晡。那知公亦寓焉耳,胸中炯炯如冰壺。平生忠孝心鐵石,不磨要與茲山俱。向來卜築營草木,汲汲可笑平泉愚。何如坐以眼為界,卷藏雲夢吞衡巫。主人歸來頭正黑,劍履未給黃門扶。我雖忘世世不爾,唾手行取東西都。誰云古今不相及,今見謝傅東山圖。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七上引「汪彥章詩」。(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跋半山詩
《半山別集》有詩百餘首,表啟十餘篇,乃荊公罷相居半山時老筆也。祝邦直作淮南學事司屬官時摹印,甚精。德興建節鄉人周彥直,舊從荊公學,亦用此集印行。余皆寶之。過江以來二十年,求之莫獲。頃見徐師川,云黃魯直讀此詩,句句擊節。公器之不可掩也如此。近觀《臨川前後集》,猶識其在集中者數十首,因擇出錄之。而表啟不存一字,可惜也。然錄者極多舛誤,非不知其非真,但不敢擅下雌黃耳。今人謂荊公詩皆其少作,而此老筆無人辨之,尤悵然也。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韻,頁十五上引「汪藻浮溪集」。(影印本第十冊)】
賀狀元及第啟
大篇,口誦手披之不厭;精研奧旨,心悅誠服而可知。愧修謁之未遑,辱貽音之驟及。備陳至契,益服下風。惟韓氏之少師,暨吾家之大武。一時相與,四海共傳。逮至嚴君,亦蒙特薦。僕之恩地,公實外門。子幼文章,已增光於太史;羊公事業,將不愧於中郎。靜言浮議之有加,深激悃悰而無已。定交伊始,啟事莫窮。1蘭省登賢,鼎分三傑。楓宸賜第,獨擅一夔。首膺綸綍之褒,丞陟蓬瀛之峻。朝廷著為盛事,衣冠流為美談。伏惟某官器博以周,才全而敏。心傳家學,世代王言。圖萬里之鵬摶,甘十年之蠖屈。高文大冊,謂非公而誰宜為;勁草孤標,顧於我不容何病。果趨明詔,下應旁求,真一世英,當萬人敵。有昔山林骯髒之氣,無時科舉骫骳之風。卓爾不羣,褒然為首。名未題於鴈塔,身已至於麟臺。力追前人,每收舊物,乃如無狀,嘗佐攸司。先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第」字韻,頁三十二下《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 冊)】
賀朱勝非啟
學博而知要,明古今治亂之原;才全而不形,得天地和之氣。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七百五十六「形」字韻,頁十五上引「汪藻浮溪集」。(藏哈佛大學圖書館)】
謁社稷祝文
國家當艱難用武之秋,擇循良宣化之吏,不以某之不肖,使守此邦。撫其人民,而事其社稷,大懼迂愚,無以報稱。惟神降釐下土,秋祀萬世,當使雨暘以時,疾癘不作,而守亦預有榮焉。尚享。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二十五「稷」字韻,頁五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四)】
祭魯國太夫人文
蠲日既良,窆儀將舉。新阡在望,旁可置於萬家;襄事益光,後可嫌於五鼎。辱在公符之地,獲陪執紼之賓。敢駐遣車,恭陳祖奠。尚享。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九「祭」字韻,頁十九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彰」。(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壽光縣君文
其一
某等得罪神明,傾奪茲陰。然孤露,駒犢不如。日月有期,禮當即遠。攀號莫及,糜潰肺肝。不敢滅生,以死為殉。忍羞甘旨,如奉晨昏。瀝血呼天,寃訴何所。嗚呼哀哉,伏惟尚享。
其二
嗚呼!太丘之孫,懿行藹聞。相爾攸矣,平陽繼嬪。舅姑不逮,慕老終身。歲時祭享,必潔以親。采蘋其職,法度是循。鳴鳩其德,惟一惟均。受錫爾邑,從爵而君。篤生令子,事業青雲。義方詒訓,遂大厥門。榮巷踰紀,勿反其真。令終有淑,夫復何云。牛眠吉卜,指日高門。爾酒既旨,爾殽伊芬。臨岐阻奠,用表精勤。嗚呼尚享。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靖安縣君文
嗚呼!余之先人,遺息十數,事親日長,惟余與汝。相望卒歲,汝遽而先。曾未再稔,先人不天。嗚呼哀哉!天倫云亡,誰不痛楚。令余此心,倍極摧苦。雖汝福惠,不見缺虧。出媲高族,慶無不宜。大邑啟封,焜燿宗祐。而不永年,天獨何嗇。嗚呼哀哉!死如有知,從地下遊。得侍先子,承容薦羞。顧予纍然,越在苫次。攀慕無由,生孰如死?嗚呼哀哉!人生百年,如穴過風。況今白首,幾不汝從。訣祖行,在此酒。同氣之恩,寧復歆否?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趙淑人文
嗚呼!天奪我中饋之良,二紀于茲矣。墓松乖隔,亦復年多。幸叨榮于朝,屢蒙天子恩,數褒我賢配。命書俱存,乃涓剛辰,告于墓下。惟靈不昧,鑒而受之。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三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祭遠祖顯靈英濟王文
嗚呼!隋失厥馭,中原沸騰。擾擾名字,羣雄競稱。王起閭里,幾同販繒。有地千里,一方所憑。聞真主出,瞿如履冰。遽籍疆土,輔唐以興。屢錫褒詔,人知勸懲。既歿牖下,咸思奉承。廟食故壤,左淵右陵。曆記五百,若王始薨。逮入吾宋,神光愈明。請雨請霽,信而有徵。乃進王爵,章並升。燕及後裔,日蕃歲增。散處諸邑,非雲則仍。間顯于世,如膏續燈。小子何幸,守符是膺。身則寵矣,懼材弗勝。日賴陰相,宜其股肱。欲走祠下,拘攣莫能。爰薦菲薄,實之豆豋。用告來者,毋忘禴烝。尚饗。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祭」字韻,頁十四上《播芳大全集》引「汪彥章」。(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
進士陳大川程百之並迪功郎制
朕收羣策以制外侮之姦,規遠圖以濟中興之業。言可採者,祿則隨之。以爾奮自布衣,言天下事,敷陳辯甚,有契予心。朕既略科舉之法而命汝以官矣,汝其思所以稱此者。往懋厥學,無崇空言。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五「郎」字韻,頁十八下引「汪藻浮溪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樞密院主事王露可兵房副承旨制
爾以材能,服勞樞省。考其閥閱,當以次遷。往懋厥官,無忘報稱。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百一十六「旨」字韻,頁二上引「汪藻浮溪集」。(影印本第一百零一冊)】
【 失題】
官吏於常賦之外,以秋毫及民者輒論之。是宜父老扶仗往德,願小須臾死。思見德化之成,如書傳所載也。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十二「成」字韻,頁七下引「汪藻浮溪集」。(藏大英博物館)】
曾幾:《茶山集》八卷
曾幾,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縣(江西)人,徙居河南。宋元豐七年(一○八四)生。歷官江西、浙西提刑。後召為秘書少監,權禮部侍郎,提舉玉隆觀。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卒。贈左光祿大夫,謚文清。《宋史》卷三八二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茶山集》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曾文清公集 【 三十八條】 曾吉甫詩 【 一條】
《江湖集》引 【 一條】 《咸淳毗陵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四十一條,館臣漏輯者九條 【 另有二條,不見於《茶山集》和《茶山集拾遺》。其一為上海圖書館藏卷七千三百二十四所引《曾文清公集》的《謝史成受朝奉郎表》,見曾肇《曲阜集》卷三。查楊時《曾文昭公行述》(見《龜山集》卷二十九),「史成受朝奉郎」事具在,此系《曲阜集》文無疑。其二為影印本卷一萬一百十六引《曾文清公文集》的《范純禮復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制》,亦見曾肇《曲阜集》卷三。據《宋史》卷三一四《范純禮傳》,知范曾受天章閣等職併與曾肇同時。因此該文亦非曾幾所作。故這裏不再收錄這兩條。】 。
【 投壺】
連朝賜沐吏功休,請以陶壺竹矢投。整整斜斜森劍戟,紛紛藉藉委戈矛。坐人各自慶多馬,老子不惟輸一籌。中否何關興廢事,天公應解笑齊侯。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七「壺」字韻,頁十六上引「曾文清公集」。(影印本第十八冊)】
投壺全中戲成
寸心只在所投中,出手何曾一箭空。不作秋風鋪落葉,端如春草種成叢。旁觀詎敢當勍敵,俯拾無勞命短童。說與妻孥須辦取,如山酒肉賀全功。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七「壺」字韻,頁十六上引「曾文清公集」。(影印本第十八冊)】
次韻陳魯山正字社日同遊西湖
其一
昔在兒童歲,湖山入眼新。只今餘白髮,何以報青春。日暖繁遊子,年豐樂社神。諸公勤載酒,四事每參辰。
其二
鬢髮垂頒白,塵埃迎面紅。相從林下寺,一洗水邊風。寫物詩無敵,蠲愁酒有功。夕陽應更好,可惜在城中。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韻,頁九下引「曾文清公詩」。(影印本第十九冊)】
郡齋偶成
臥病江東久,飢驅強作官。年華雙雪鬢,心事一蒲團。簾影垂晝寂,竹陰生夏寒。無人知老子,於此有餘歡。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八「齋」字韻,頁十四上引「曾吉甫詩」。(影印本第二十九冊)】
觀四種梅
其一
花信風從底處來,水邊探得一枝開。箯輿日日溪南北,看盡江梅看臘梅。
其二
斬新梅蕊破東風,一樹鵝黃一樹紅。不著鉛華元自好,未妨時世相同。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梅」字韻,頁十一下引「曾肇文清公集」
【 此條有誤。曾肇謚文昭,現存《永樂大典》不曾直接引錄他的別集。將此條與《豫章叢書》所收明末刊本曾肇《曲阜集》相校,亦不見。《永樂大典》引曾肇《文集》有誤入曾幾名下者(參本書九一頁注),但引曾幾《詩集》諸條均不誤。故頗疑「肇」為「幾」之誤。暫錄於此,以待考證。】
。(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柔桑陌
南陌綠成陰,園林正春老。能令蠶事辦,更遣鴞音好。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一百八十「陌」字韻,頁六下引「曾文清公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
讀呂居仁舊詩有懷其人作詩寄之 【 此詩亦載讀畫齋重刊《南宋羣賢小集》第二十六冊《前賢小集拾遺》卷四,其作者、文字均同此。】
學詩如參禪,慎勿參死句。縱橫無不可,乃在歡喜處。又如學仙子,辛苦終不遇。忽然毛骨換,政用口訣故。居仁說活法,大意欲人悟。常言古作者,一一從此路。豈惟如是說,實亦造佳處。其圓如金彈,所向若脫兔。風吹春空雲,頃刻多態度。鏘然奏琴筑,間以八珍具。人誰與口耳,寧不起欣慕。一編落吾手,貪讀不能去。嘗疑君胸中,食飲但風露。經年闕親近,方寸薄塵務。足音何時來,招喚亦云屢。賤子當為君,移家七閩住。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三「詩」字韻,頁二十四下《江湖集》引「曾吉甫」。(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
汪應辰:《文定集》二十四卷
汪應辰,字聖錫,初名洋,號玉山先生。信州玉山(江西)人。宋重和二年(一一一九)生。紹興五年登進士第一,後官至吏部尚書,知成都府。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卒。謚文定。《宋史》卷三八七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文定集》二十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汪玉山集 【 十六條】 《王直講集》引 【 一條】
《江州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十八條,館臣漏輯者十條。
清虛庵
至人閱世若雲浮,來本無心去莫留。應詔子微聊一出,如龍柱史復西游。扁舟綠水霜天曉,夾岸丹楓澤國秋。遙想御香清醮罷,仙鸞飛繞玉華樓。
【 《永樂大典》卷六千七百「江」字韻,頁一下《江州志》引「應辰」。(藏台北圖書館)】
跋王直講集
南城王補之,世指其為王荊公之學者也。其鄉人傅次道,又掇取補之之言所以學荊公異者,表而出之,以明其和而不同。余謂荊公所學者仁義,所尊者孔孟,而文章議論又足以潤飾而發揚之。貧富貴賤,不以動其心;進退取舍,必欲行其志。天下之士其慕望愛說之者,豈特補之哉?及其得志行政,急功利,崇管、商,咈人心,愎公論。於是其素所厚善如呂晦叔、韓持國、孫莘老、李公擇,相繼不合,或以得罪。其所慕而友之,以為同學,如曾子固、孫正之,雖不聞顯有所忤,然亦不用也。補之沒於熙寧二年,使其少須暇之,盡見荊公之所為,未必相與如初也。補之之孫植,持其《家集》之僅存者以示余。即其書以推其心,蓋切切然以聖人為準,以謀道為務,忘其位之卑、身之窮也。則其於荊公,豈苟然者哉?隆興二年五月日,玉山汪書。
按:初稿與此不同。其云:荊公平日以尊孔孟、學六經自任,士亦往往尊之,以為孔孟之徒。然 而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以微子為利而不正,則三仁之評可改矣。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以性為有善有惡,則性善之訓可廢矣。誠者天之道,以誠為可以為善為惡,則中庸之學詘矣。有 欲明乎善以誠其身,則將安所去取於此哉?然則補之名為從荊公遊者也,而荊公名為尊孔孟者 也。次道視補之為鄉先生,固不可不為之辨。孔孟萬世師也,則有蒙其聲而實背之者。門生、弟 子既不能辨,又從而尊之,是獨何哉?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六「集」字韻,頁二十一上《王直講集》引「汪應辰跋」。(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 冊)】
賀林侍郎啟
伏審欽承天寵,進貳地官。國計有歸,師言惟允。恭惟某官風猷凝遠,器蘊恢閎。體備四時之和,學撢千古之之賾。召還省寺,藹著聲猷。歲亟閱於三遷,人尚嗟於久次。簪筆持橐,豈以為執事之榮;關石和鈞,庶幾觀富國之效。應辰夙蒙異眷,方託餘光。茲聞命於置郵,益馳情於賀。其為欣抃,實倍等夷。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四「郎」字韻,頁六下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賀戶部王侍郎啟
伏審簡在淵衷,典司國計。詔旨既下,公論交欣。恭惟學識高明,才猷宏遠。羣疑未判,獨先見於眇綿;萬變並陳,每優為於肯綮。乃言可績,不已于行。比者按臨於四川,屬方經略於三輔。興師十萬,發軵再三,事皆得宜,民不加賦。以饋饟而兼填拊之政,可謂至難;俾論思而升侍從之流,豈宜久外。果承召節,歸重本朝。惟已試之具宜,將不勞而益辦。盡攄所蘊,以濟斯時。某素辱照知,尤勤向仰。莫遂趨承之便,敢伸贊喜之私。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四「郎」字韻,頁七上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及第謝丞相啟
清問 【 楊】 【 揚】 於新田,若菁莪於中沚。籲俊以尊上帝,養賢以及萬民。所以用之而不窮,抑亦求之為有道。始於教養,終以賓興。德進言揚,廣開數路。鄉舉里選,曲盡羣情。敷奏其言也,必明試而後庸;論辨其才也,必位定而後祿。朝廷有責實之政,君相有知人之明。如其不然,何以得此。至於後世,寖失遺風。選舉法存,祗以塞人情而應故事;仕進流冗,類皆追時好而取世資。上有取士之名,士無學古之志。雖曰無似,常以為憂。洪惟真人,纂承丕緒。體堯舜之孝弟,躬文武之勤勞。方當干戈多事之時,不替科舉三年之制。蓋欲講求於闕政,亦將搜攬於遺才。共圖復古之康功,仰繼得賢之盛事。豈於今日,徒尚空文。宜有間出之異人,來副旁招之妙選。如某者賦才短拙,性顓蒙。學僻而迂,齒少且賤。離疏釋屩,粗求師友之淵源;研精覃思,莫見聖人之涯涘。姑守庸愚之分,敢萌僥倖之心。以童稚無聞之人,負賢能所難之任。仰孤君父之意,俯畏朋友之譏。退省其私,不知所處。此蓋伏遇史館都督僕射相公,耆龜當代,師表萬邦。堂堂漢相之風,赫赫周民之望。有剛大不屈之氣,足以任天下之重;有誠明自得之學,足以格君心之非。收拾羣才於士風彫喪之餘,發明吾道於邪說縱橫之際。載念章江之臨鎮,獲觀泮水之規模。漸漬薰蒸,親承德化。獎提誘掖,曲荷眷憐。遂致困窮,益勵懦夫之志;粗知趣向,願為君子之歸。自惟不才,何以圖報。雖無治安之策,上贊廟堂中興之謀;敢以中庸明道之書,永為座右修身之戒。廷,獲預詳延之列;嚴宸賜第,輒居充賦之先。揣蕞質之無庸,玷巍科而非據。凌兢失次,辭避莫遑。竊以國家之安危,繫於人材之進退。號稱多士之眾,必曰先王之時。上而三事大夫,下而百司庶府。凡厥在位,罔匪正人。有臺有萊,德音是茂;或薪或樵,髦士攸宜。若采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第」字韻,頁一上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冊)】
及第謝信州太守
待問楓庭,愧乏片言之善;登名桂籍,誤居多士之先。拜命若驚,循涯知幸。竊以四郊多壘,非國家閒暇之時;萬乘臨軒,有社稷安危之計。誠渴聞於至論,豈徒徇於空文。宜得間出之異材,來副中興之嘉會。誰云庸懦,首與甄收。如某者學僻而迂,齒少且賤。離疏釋屩,粗求師友之淵源;研思覃精,莫見聖賢之涯涘。姑守庸愚之分,敢萌僥倖之心。以童稚無聞之人,負賢能所難之任。仰孤君父之意,動畏友朋之譏。退省其私,不知所處。凌兢失次,辭避無從。某官黼黻斯文,楷模後進。揭二天之日月,臨千里之江山。遂令蕞爾之資,亦玷褒然之舉。空晚學,莫伸拔薤之規;願與邦人,共詠甘棠之愛。其為感佩,未易名言。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第」字韻,頁一下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冊)】
乞差文臣知興元府劄子
臣契勘興元府比年以來,多以大將知府,往往文法闊略,官吏自恣,一府四縣田產,十分之六歸於大將之家。又有倚託其名以侵漁細民,避免賦役者。每年總領所與本府和糴軍糧一色不下三十餘萬石,止取辦於編戶,科斂偏重,民益困敝。伏望聖慈,特差有名望材略文臣知興元府,其都統制仍於本府駐札。庶幾兵民各得其所,於邦本邊防長久之計,實為利便。取進止。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八「府」字韻,頁三上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乞申嚴元置斥堠鋪指揮劄子(乾道三年正月)
臣伏以近年以來累降指揮,令諸軍分置擺鋪。行之未久,尋復住罷。蓋以置擺鋪,則妨諸軍訓習武藝。欲住罷,則傳送文字,往往稽滯。二者皆有利害,所以前後措置不一。臣竊見,諸路目今來各有斥堠鋪,依元降指揮,每十里一鋪,差曹級各一名,鋪兵五名,專一承傳御前金字牌,以至尚書省樞密院行下,及在外奏報並申發尚書省樞密院緊急文字。每鋪限三刻傳送,日行三百三十里,其鋪兵支破月糧料錢,春夏冬三季衣賜,又添給食錢,比之尋常禁軍請受,委是優厚。諸路轉運官以一員提舉馬遞鋪點檢斥堠,方事之初,緣指揮嚴切,又官司不往檢察,兼請受優厚,亦可以責其依限,不容輒有違慢。其後積習既久,浸浸弛玩,所傳送文字,比之常程,合行日限,乃倍更遲緩,所以別置擺鋪。今擺鋪既罷,臣愚欲望聖慈,令有司檢照元置斥堠鋪,節次指揮中,嚴行下諸路,並要依元數差撥兵級,以時支給衣糧,須管依道里時刻傳送文字。仍所在官司,不得以不應入斥堠鋪文字,輒令傳送。每州委通判檢察,月具所傳送過文字名件,有無違戾,申提舉點檢官。提舉點檢復行審實,月申樞密院。其有犯令者,必行責罰。如此則不必於諸軍差人,又免遞角稽遲,實為便利。取進止。
貼黃:臣所奏請,只是欲舉行節次已降指揮,因見令斥堠鋪兵約束檢察,令依道里期限傳送文字。於見行條令並無更改。但得朝廷嚴賜指揮,期於必行,自然有所畏。契勘四川去朝廷最遠,除各路有提舉點檢官外,欲望指揮更令制置司覺 【 蔡】 【 察】 。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七十五「鋪」字韻,頁十五上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三冊)】
祭王詹事文
嗚呼!在漢武宣,得人雖盛,獨仲舒、黯,表裏純正。茲二人者,公實兼之。春秋之學,諸儒宗師。勁直之節,本朝表儀。言有不合,奉身以退。歷守四郡,治行皆最。輿論藉藉,曷其久外。迨茲召還,則既病悴。賀者在門,弔已相繼。斯民所瞻,斯文所繫。何才之難,而奪之易。矧其設施,百未一二。慨念平昔,道義相契。今其已矣,潸然出涕。生芻一束,惟以見意。嗚呼哀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六「祭」字韻,頁七下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祭陳待制
在昔忠肅,覈論危言。辨別正邪,雖窮益堅。世變紛更,是非可知。而彼異說,猶或並馳。公於家學,周旋是奉。邅徊一生,晚乃進用。再拜上前,慷慨陳義。非臣之私,治忽所寄。帝覽遺書,臨朝歎息。布告天下,發揚潛德。置公禁塗,引以自近。亦使世人,視此標準。斯文廢興,繫諸老成。惟其似之,尚有典刑。公雖出藩,謂當遄歸。如何不淑,乃止於斯。念我平生,道誼是親。建溪語離,意氣勤勤。曾未三月,聞公訃音。而我飄泊,遠在西南。生芻一束,萬一此心。公豈云亡,儼其降臨。嗚呼哀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六「祭」字韻,頁三十上引「汪玉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王質:《雪山集》十六卷
王質,字景文。其先鄆州(山東)人,後徙興國(江西)。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生。紹興三十年進士,後入為太學正。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卒。《宋史》卷三九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雪山集》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王質 【 一條】 王質詩 【 二條】
王質雪山集 【 二十八條】 《江州志》引 【 二條】
以上共三十三條,館臣漏輯者十二條。
過洞庭
雲可有無水,風能奔走沙。蟠深鳴老(虫出),飛倦落長鴉。地有湘頭尾,山無楚正斜。人間與天上,何處礙浮槎。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一「湖」字韻,頁七下引「王質」
【 影印本「王質」誤作墨色。】
。(影印本第十八冊)】
黃香梅
新翻微變壽陽粧,喜色橫斜水一方。點破冰肌愈清絕,月明無處著清香。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梅」字韻,頁六下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墨梅
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自從東坡老子飛此英,茫茫世界總無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自從西湖處士揚此靈,紛紛豪俊半無神。贈子一轉語,挑子萬年機。嘬蘇詩,嚅林詩,要使蘇詩林詩透心脾。槎南枝,挼北枝,直使南枝北枝伏指麾。九州四海尋人去,不遇當人不要歸。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二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和沈述之與俞舜俞題墨梅 【 此標題原置序後,疑誤。】
吴夢辰早掉鞅功名之場中,染指 【 酸】 【 餕】 釜,又與鼎食。參差胡沙南騖,袖短書,撼成閔於漢南,健語鮮明。晚裹以章服,香火嶽麓,而稍食之。結廬下雉之西廓,自見謂老圃。樊遲願學,而孔子不與,何也?樊遲將以此利物,蓋墨氏發源者。今措意不然。誦余所詠,可以興懷長嘆也。余不欲自作機杼,其律皆沈述之者。
玉京羣帝周大羅,芙蓉倒影旌旗多。明視仍孫竊姮娥,雙成飛瓊相和歌。飛瓊授以無聲詩,下走人間駃莫追。梅花狂掃不自持,但見浮動橫斜他不知。中書君貴列鍾鼓,喚下真真命歌舞。真真呼上復呼下,上屏不言下屏語。空郊莽蒼江渺茫,中書頭銳身瘦長。玄泓濡首醉淋浪,首所觸者皆生香。柳山俞生氣象別,不惟手潔更身潔。中書相與有良緣,共看霜天羌筦裂。十指五指握妙華,不在山顛即水涯。老楊死守梅花樹,攀枝弄葉猶咨嗟。眼光落此亦前定,過去垣外觸參井。俞生今世伴梅花,若伴他花應不肯。
【 《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二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題龔嘉謀墨梅
梅花一枝復一枝,是邪非邪吾不知。空堂慘淡寒寂寞,安得璀璨生光輝。今朝朔雲覆江野,無乃雪花衝屋楣。少定徐觀元不爾,壁上橫陳皆不飛。摩挲零亂爭欲動,亟避又不來沾衣。稍悟寒英著明縞,已信未信猶銜疑。雖然是梅不是雪,亦豈人力攘天機。伸欲下俄復縮,泠泠亦似奔湍溪。忽聽簷牙啅林雀,紛紛驚下玉葳蕤。鼻端三嗅定何有,蕭騷若有霜風吹。乃是瀼溪小龔子,搦筆汎翰生清奇。老杜見松被松嚇,王子見梅遭梅欺。憶西湖疏影裏,斷橋流水袖香歸。
【 《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二下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題俞舜俞墨梅
菁村江梅,竹山蠟梅,余雖不遍歷天下,東南未見也。俞子充浣濯襟次,周行薄海,多識偉人,如此而後藝進於道有日也。郭恕先云:「吾威當山下見一峰,始大悟,又陳圖南曾同吾渡水,顧影忽有覺。吾山水蓋得妙於此。」俞子與梅花有良緣,試用吾言推之。
,慘淡經營何所從。《中庸》《大學》松齋繹幾轉,《楞嚴》《圓覺》竹几繙數卷。他時相逢江路傍,茫茫江月梅花香。但見梅花普照眼,不為梅花空斷腸。1楊無咎,透梅肝膽入梅心。俞舜俞,刳梅皮骨到梅髓。大江之西出二士,長淮以北屈兩指。吾嘗菁村山中飽玩玉葳蕤,十里五里無他枝。所恨俞子不同載,至今心繫吴江湄。吾嘗竹山道上爛看蠟凌亂,三程兩程行不斷。所恨俞子不同征,至今夢繞襄山畔。百尺卷雪樓,十頃黃龍州。此地遇俞子,此時逢孟秋。巽二滕六皆未集,廣寒宮中暗竊來相投。一枝兩枝雖不多,千林紅紫無若何。七尺八尺抑何短,萬里莽蒼亦云滿。贈爾一則語,收萬年功。真梅蘊在磊塊胸,幻梅流出精明瞳。溟濛摸索未有
【 《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二下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近村
急急殺殘點,沉沉敲遠鐘。黃深湖霧重,白厚草霜濃。慘淡兵交氣,凄涼歲晚容。雲山望不極,吾恨亦重重。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六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過隆中村
當日隆中事,它時渭上悲。出頭知幾度,彈指不多時。有客吟梁甫,何人表出師。姓龐名蘊者,應笑臥龍兒。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三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集少陵佳句題和政堂呈使君
上帝高居絳節朝,使君意氣凌青霄。君臣既與時濟會,一豁明主正鬱陶。伯仲之間見伊呂,臨江節士安足數。欲傾東海洗乾坤,世人那得知其故。諸君何以答昇平,濟世宜引賢俊人。鳳臆龍鬐未易識,不與八駿俱先鳴。回鞭走見天子,光芒六合無泥滓。後漢今周喜再昌,丹青婉轉麒麟裏。天時人事日相催,抑塞磊落之奇才。攙搶熒惑不敢動,五雲多處是三台。春來準擬開懷久,稍待秋風涼冷後。夜騎天駟超天河,南極一星朝北斗。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堂」字韻,頁三下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聖燈記
燈自內生,非自外出。信心著物,心隨物現。馳眼向東,心亦東之。心眼雙行,不分先後。及南西北,亦復如之。云何它所而無此境此山,良因際文殊故 【 (云云)】 【 「云云」,系《永樂大典》編者所加,是指該處編者有刪節。下同。】 。云何於燈有見不見?其於文殊有疑信故。云何於燈有多或少?其信文殊有深淺故 【 (云云)】 。就此一根,顯是一境。從心合眼,從眼合心。表裏牽連,牢不可解。覺還景滅,其未還者與景相追。心枯眼窮,景自銷寂。遇夜見燈,岩高谷深,隨念隨起。云何陽升,咸無所見?晷換心移,燈則隨之。若慧光輝,豈日掩沒。此根起信,亦復起礙。礙至極時,寧如不信。謂燈為實,即幻求幻。謂燈為虛,將幻除幻 【 (云云)】 ,啟發悲悔心。發心不須臾,所見亦如是。暫發俄即退,終亦不可得。二人或並處,所見各一境。以至五六輩,亦復五六種。人心如人面,是燈亦如之。譬如有目人,皆見當空月。目有昏明異,月亦分昏明。或有目眚者,隨眚作光相。不幸無目者,元未嘗有月。大智慧光明,遍滿河沙界1。復說偈言:「是燈非草爇,亦非以膏滋。又非似瓶貯,亦非似盤擎。自靈府踴出,眼界現光輝。隨高下岩谷,以至杳靄外。然祈近眉睫,倏出尋丈間。亦有本無 【 (云云)】 。何獨不見燈,亦復不見我。何獨不見我,不知所見 【 (云云)】 。」
【 《永樂大典》卷六千六百九十九「江」字韻,頁十一上《江州志》引「王質聖燈記」。(影印本第六十四冊)】
題李贊可掀篷梅軸
「低篷掀起湊平沙,略見玲瓏八九花。自有青天袞 【 ?】 明月,靈臺長見影橫斜。」「半腰已自見全身,但要當人著眼明。覷到梅花頭上上,十方同是玉為京。」右俞舜俞所作,其意緒多步武楊無咎, 【 楊無咎】 以此自名,壬戌 【 免】 【 晚】 秋書。 【 無咎】 入春闈,至不能落筆。余叔父君玉 【 四庫輯本《雪山集》卷十一有王質撰《東平王君錫墓誌銘》稱:「甲叔君玉發科始更為儒家……」可知王君玉為王質的叔父,也是鄆州(山東)人。北宋天聖年間華陽人王琪,字君玉,與王質叔父字同。《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此節《雪山集》引文,四庫館臣僅輯出第一條,其它六條失輯,這可能是把南宋「叔父君玉」誤為北宋的王琪,因而未輯入《雪山集》。】 戲曰:「若掃一枝,當作省元矣。」無咎長嘆曰:「《天地大德曰生賦》全無一語。祗有《八陣圖》詩兩句以遺公曰:『遺法千年在,斯人百代無。』」語訖,拂袖而出。無咎不惟筆端梅格絕倫,其詩清婉堪咀嚼,併書於此。
【 《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三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再題
「不見梅梢不見根,參橫咫尺未能捫。掀篷何自掀篷盡,一任江風吹斷魂。」「半江鼻觀已前知,恨不身先急櫂飛。雖則梅花不全見,妙香滿載野航歸。」既題掀篷已,又出此軸,亦掀篷也。與梅花因緣獨在江湖何耶?余在成都西樓下,見晁子止侍郎有詩在扇云:「短篷煙裏冷蕭蕭,兩岸梅花各見招。吹散前村一盃酒,滿江風雨不相饒。」余屢玩頻哦,子止曰:「君愛此耶?」出小橫軸江路野梅數枝,曰:「為我題此,當以扇乞君。」余沉吟良久,曰:「西樓何自有江聲,安得梅花的皪明。斗轉參橫無定舍,侍郎行處亦隨行。」子止即舉扇與余。至江陵,劉共父樞密覓去。味此風標,與掀篷大同而小異者耶?
【 《永樂大典》卷七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十三上引「王質雪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趙蕃:《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
趙蕃,字昌甫,號章泉。其先居鄭州,後徙信州(江西)。宋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生。官太和主簿,終以秘閣正郎聘之,未至而卒,其時紹定二年(一二二九)。追謚文節。《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趙蕃詩 【 七條】 趙蕃淳熙稿 【 一百零九條】
趙蕃乾道稿 【 三條】 趙昌甫詞 【 一條】
以上共一百二十條,館臣漏輯者十六條。
松湖
有水可為湖,栽松欲以呼。不貪魚鱉數,無取芰荷都。老杜論能擬,陶翁興不孤。風吟與雪釣,曾有畫圖無。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六「湖」字韻,頁十三上引「趙蕃詩」。(影印本第二十冊)】
成父居於普寧寺鐘樓之下闢以為齋舊名坎止近易榜曰發深省衡州舅氏書之僕為賦四小詩以發深省齋為韻
其一
瓦礫何所知,說法猶咄咄。況此空洞中,孰能無啟發。
其二
危岑百尺高,下有溪流深。高深日相激,合此無盡音。
其三
人行冥昧中,遇坎輒自省。聞是微妙音,安得忘所警。
其四
我有嗜睡癖,衾枕長與偕。晨昏要無失,曷日住君齋。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六「齋」字韻,頁十七下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二十九冊)】
謝答嚴用韻送綠萼梅
瀟湘良玉質,淺黛拂修眉。倚竹無人問,碧雲添一涯。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韻,頁二十一下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三十五冊)】
次韻何叔信二月蠟梅猶盛之作
江梅未醒如凍蠅,蠟梅先折能寧馨。江梅既開瘦欲絕,蠟梅吐香方未歇。幾思覓句攄襟期,嫌如疏筍傷肝脾。君詩與花辱俱見,卻悔臨淵秪癡羡。君因此花詩再題,過讀快若垢得篦。從渠見者不著目,亦勝長安紛市鬻。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八下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詠蠟梅
蠟梅初看十日前,黃深紫鮮香欲然。要充銅瓶頓棐几,欲折罷折還加憐。蠟梅重看十日後,黃淡紫薦香欲覆。是當雪砌與霜檐,欲開未開咸未就。山叟山居山徑荒,秪有竹樹參天長。浮花不省著老眼,此物未免搜枯腸。雪消霜熟冬行 【 莫】 【 暮】 ,日凝天應有數。蠟梅引破春風路,紅潔緗繁看樹樹。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八下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朱村道中
綠竹人家近小塘,暮秋村釀熟村場。我行甚亟忘休歇,孤負木犀來往香。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二十一上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獨行五首 【 其它三首已輯入武英殿本《淳熙稿》。】
其一
所思終不見,渺渺政愁余。試向江頭釣,怕逢雙鯉魚。
其二
烹魚得素書,欲讀字半漫。上如說相思,下如祝加餐。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六百二十八「行」字韻,頁十下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九十五冊)】
初八日人事少閒命車出遊因以尋詩首訪滕王閣紛然屠沽思為之敗已過東湖得孺子亭亭閣幽邃乃陳阜卿復作者一時詩板甚多擇數知名句錄之又東數步得孺子祠有像設及曾公袞書南豐所作祠堂記及沈持要重立歲月壁崩糞積殊異敬事迤邐避雨入持寺謁澹臺子羽墓閱雷公祠墓有大篆立於其前祠有樂章無盡所作雨止絕南昌縣徑還艤舟之地作五詩 【 其它四首已輯入武英殿本《淳熙稿》。】
細雨微風湖上亭,柳深荷密競青青。生平漫與形神接,客裏孤游耳目醒。題詠紛紜幾詩板,畫圖零落半幽屏。像祠只在荒墩外,小復輿籃更一經。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四「遊」字韻,頁十一上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九十七冊)】
過貴溪數里望月巖作
宿雨洗清秋,行行早放舟。團團正林 【 抄】 【 杪】 ,隱隱半巖幽。永謝妖蟆食,寧須玉斧修。少微并婺女,何事獨名州。
【 《永樂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三「巖」字韻,頁十九上引「趙蕃詩」。(影印本第一百冊)】
公擇客於玉山簿尉之館忽有挽為宜黃之行者公擇過余謀之作詩呈公擇兼簡簿尉
我裾未洗閩山土,君駕柴車過茅宇。相從僅作一夕留,冒雨衝風何自苦。如君人才豈終滯,瑚璉要為清廟器。宜黃玉山俱作客,近湜何殊遠居易。我貧不得為君謀,恐君遠適關我憂。作詩寄示三徑蔣,併簡平生顧曲周。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九上引「趙蕃淳熙稿」。(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聞邑中燈夕頗盛作詩呈子肅
晨起猶如欲雪天,晚來旋覺散晴煙。傳聞隘郭沸燈 【 大】 【 火】 ,想見當筵雜管絃。鐵馬春冰期異日,賣薪買酒看今年。誰憐病叟寒窗底,獨擁殘灰整舊編。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七下引「趙蕃乾道稿」。(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為龍泉令趙舜徒題
誠能得初心,何必返初服。有以固中扃,不須防外逐。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十九上《龍泉志》引「趙蕃詩」。(影印本第七十一冊)】